在广袤的荒漠中,电力工人攀爬百米高的输电塔检修线路;在深海的钻井平台上,石油工人顶着狂风巨浪维护设备;在密闭的矿井下,煤炭工人与瓦斯、粉尘“共舞”……
能源行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,其工作者长期处于高强度、高风险的环境中。传统安全措施聚焦于防范操作事故,如防触电、防爆炸、防坍塌等,却往往忽视了另一类隐形的致命威胁——心脏骤停。
心脏骤停的抢救黄金时间仅有4分钟,每延迟1分钟,生存率便下降7%-10%。在偏远的能源作业现场,专业医疗救援往往难以快速抵达,这时,一台能够立即提供电击除颤的AED除颤仪,就是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的最重要保障。
政策驱动:AED配置从“推荐”升级为“强制”
近年来,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多项政策,明确将AED的配置作为能源行业安全生产和应急能力建设的强制性要求。
国家标准方面,《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》(GB30077-2023)规定,第一类和第二类危险化学品单位(涵盖石化、能源企业)须自2024年9月1日起至少配置1套AED。
特殊领域规定更为细致。《海上石油设施医疗配置要求》将AED列为关键设备,明确要求定员15人及以上的海上石油设施必须配备。
地方政策也在层层加码:
扬州市发布《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》,明确将电力单位列为AED配置责任主体。
浙江、杭州、丽水等地出台政策,强制电力等重点行业配置AED,并规定重点岗位人员必须接受应急救护培训。
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设备配置要求,更强调了人员培训和管理机制建设,为能源企业构建了全方位的急救保障体系框架。
能源行业为何成AED配置重点?
能源行业的工作环境具有特殊性、高风险性的特点。
电力行业员工常面临高压作业、野外巡检等风险,触电是引发心室颤动的最致命因素之一。石油石化与煤炭行业涉及高温高压、有毒有害、易燃易爆物质,作业强度大且环境特殊。
更为关键的是,许多能源设施位于偏远地区(如海上平台、偏远矿区),专业医疗救援抵达耗时更长,现场配置AED的价值更为凸显。
真实案例警示我们:
2023年6月,中国石油某员工突发心脏骤停,同事使用现场AED成功施救。
2023年8月,中国核电某工人在工地施工时发生心脏骤停,医护人员使用AED成功救治。
这些案例证明,AED在能源场所的配置不仅是合规需求,更是守护生命的实际需要。
乐普AED:为能源行业量身定制的生命守护神
在政策引导和行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,乐普AED凭借其卓越性能,已成为众多能源企业的首选。近期,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在旗下石油、天然气、电厂、加气站、加油站等工作场所新增配备百余台乐普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。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海油对员工生命安全的重视,也体现了企业在应急管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。
极速响应,抢抓黄金救援时间
乐普AED采用先进技术,仅需5秒即可完成典型节律分析并预充电,除颤能量高达360J,能够迅速判断是否需要除颤并提供精准治疗方案。
坚固耐用,适应极端环境
能源行业作业环境复杂,乐普AED具备IP55防尘防水等级,防摔防震,性能稳定,能适应各种极端环境,全面满足能源场所的特殊需求。
智能引导,简单易用
乐普AED具备语音和动画指导功能,7英寸彩色大屏提供清晰指引,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上手操作,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。
智慧管理,解决运维难题
针对能源设施分布广泛的痛点,乐普构建了AED智慧远程管理云平台,实现AED设备的全周期远程批量管理,无需人工巡检,降低管理成本。
能源企业如何有效落实AED配置?
科学布点是基础
应依据“黄金4分钟”原则,覆盖高风险区域(如变电站主控室、钻井平台生活区)及人员密集区。乐普团队曾与浙江绍兴市新昌县电力局紧密合作,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装机方案,确保设备准确安装和调试。
全员培训是关键
“有设备,更要会用人”。乐普在部署AED时,通常会提供生动的线下培训,内容包括AED的原理和使用方法、心脏骤停的识别、心肺复苏技能等。通过模拟急救演练和案例分析,员工们不仅加深了对急救知识的理解,还提高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实战能力。
长效管理是保障
应将AED纳入企业EHS管理体系,制定标准化应急预案及操作流程,定期开展急救演练及设备检查。
配置AED已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,更是政策法规的明确要求和现代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标配。当AED成为能源行业的“标配”,安全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的基石。作为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,中国海油新增配备数百台乐普AED的举措,不仅为员工提供了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,也为社会公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,彰显了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。
守护能源安全,更需守护生命安康。让我们行动起来,在每一处“能源心脏”旁,都设好这道“生命防线”,共同守护每一位能源行业工作者的生命安全。